从理论到行动 为乡村儿童筑起成长护盾
2025-04-15 08:35:43


在乡村教育的版图中,性教育常被视为“隐秘的角落”,2025年4月12日——2025年4月13日,长汀县同心学校开展了一场为期两天的全面性教育讲师培训。通过培训,打破乡村教师的性教育认知,为乡村儿童筑起一道身心防护网。


PART.01

理解全面性教育,构建安全课堂


同心学校校长施珊娜先以“全面性教育的理论基础与教学核心”为主题,为教师们系统阐释了这一性教育理念的深层内涵与实践路径。她指出,全面性教育并非单纯聚焦生理知识,而是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《国际性教育技术指导纲要》为框架,涵盖身体发育、情感认知、性别平等、人际边界、健康决策五大维度八个核心概念。


施校长强调,乡村儿童因教育资源有限,往往面临性教育缺失导致的身心健康风险。她通过案例分析,指出“安全课堂”的构建需遵循三个原则:

1.去污名化:通过绘本、角色扮演等工具,以科学语言替代传统避讳,消除学生羞耻感;

2.参与式教学:采用小组讨论、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,鼓励学生表达与思考;

3.家校联动:帮助家长理解性教育的重要性,避免课堂与家庭认知冲突。培训中,教师们围绕“如何处理学生提问中的敏感话题”展开分组研讨,施校长以“倾听-澄清-引导”三步法示范回应技巧,为后续实践奠定基础。


PART.02

从理论到行动,打造有效课堂


培训进入实操阶段。教师们在导师指导下分组设计性教育示范课,并面向本校学生开展试讲。课程主题涵盖《我从哪里来》《青春期来了》《预防校园欺凌与暴力》《良好的沟通》等,每节课均融入游戏、绘画、小组任务等多元形式。






在示范课实践中,以“沟通”为纽带,从“单向输出”到“双向对话”,采用情景模拟与团队讨论策略,打破沉默壁垒,建立科学认知与积极心态,构建开放包容的课堂生态。



青春期教育的本质是生命教育,其课堂有效性不在于知识灌输,而在于能否通过沟通建立信任纽带。当教师以包容姿态接纳学生的困惑,青春期的“成长风暴”终将转化为滋养身心的甘霖。这场示范课实践不仅为教师提供了方法论,更揭示了一个真理:教育不是填满水桶,而是点燃火焰。





PART.03

签订协议,守护成长未来


培训尾声,全体教师签署《全面性教育行动承诺书》,明确未来一年的核心目标,课程常态化——开设20节性教育专题课,为更多乡村孩子保驾护航。

当教师们在协议书上郑重签名时,他们签署的不仅是承诺,更是一份对生命的责任——让乡村儿童在成长路上不再因知识的匮乏而陷入迷茫,不再因社会的偏见而封闭心扉。

校长施珊娜在结业仪式上表示:“乡村孩子的性教育需求不是‘选修课’,而是关乎其身心健康与未来发展的必修课。让我们一起携手,为更多孩子筑起成长护盾。”


未来,期待更多教育者将科学、开放、包容的教育理念融入日常教学。每一个孩子都值得拥有被尊重的健康认知,每一份好奇都应得到被引导的善意回应。当乡村课堂的灯光为性教育亮起,照亮的不仅是知识的盲区,更是一个群体对生命尊严的守护与对美好未来的期许。



扫码支持公益

~欢迎转发、传递爱心~

温馨提示:未经允许,

请勿引用推文资料作为其他宣传素材

机构信息

机构名称:长汀县同心学校

社会统一信用代码:523508213998493988

使命:让弱势的困境留守儿童、老人享受到温暖和尊重。

愿景:以慈为怀,众善合流,使弱者有助,贫者有扶,幼困有养,孤老有依。

信条:尊重、感恩、务实、及时、服务

服务项目:“困境生福地”困境儿童助养助学项目,“绿伞”儿童全面性教育项目,“零距离”长者关怀项目,“和你在一起”留守儿童关怀项目,”赋能启智“困境儿童素养教育项目,急难救助专项,义工培训等各类公益课程。


撰文 | 淑丽

图片来源 | 纪花

微信编辑 | 淑丽

责任编辑 | 珊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