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爱心妈妈” | 同心学校的温暖守护者
2025-04-09 10:15:02


案例背景


近年来,随着国家对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重视,《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》《关于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意见》等政策相继出台,明确要求加强对特殊困境儿童群体的关爱服务。长汀县同心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,将涉毒家庭子女、服刑人员子女纳入重点帮扶对象。这类儿童因家庭变故长期面临社会歧视、经济困难、心理创伤等问题,部分孩子因缺乏监护导致失学、行为偏差甚至重复家庭悲剧。

2024年,同心学校“爱心妈妈”团队在走访中发现小鸿和小伟兄弟的案例:父亲因涉毒服刑,母亲刚生完妹妹产后抑郁一度想寻短见,年迈的爷爷肢体残疾家庭陷入困境无力抚养,哥哥学习成绩在年段排名前列,弟弟非常聪明刚上一年级,这个事件对两兄弟打击很大。同心学校获知情况后立即联系村委进行家访,并把两兄弟接到同心学校集中照顾,在事件影响尚未扩大时,“同心爱心妈妈”团队的迅速介入,掌握了帮扶的最佳契机。


主要做法


1.建立“多跨联动精准帮扶”机制

依据《福建省未成年人保护条例》及民政部专项行动要求,构建“司法+民政+教育+社会组织”协同救助体系:

- 政策衔接强保障:联动村委、民政部门为家庭申办低保、困境儿童补贴,确保基本生存权益;

- 教育托底护发展:协调教育局办理转学,依托同心学校“类家庭”集中养育模式全额承担两兄弟生活教育费用,阻断失学风险;

- 专业干预愈创伤:引入心理咨询师以沙盘治疗、绘画疗愈等技术实施心理重建,同步开展“爱心妈妈”日间陪护(阅读、谈心)、中医调理等身心同治计划。

2. 构建“三维立体支持网络”

- 家庭功能修复:组织母亲参加家长课堂、亲子沟通训练,提升监护能力与抗逆力;

- 村委、社区反歧视行动:联合妇联、村委开展反污名化宣传,策划家庭参与社区公益活动重塑社会形象;

- 社会资源增能:通过媒体正向叙事链接企业助学基金、大学生志愿者结对帮扶,构建持续性支持生态。

3. 完善“全周期长效护航”制度

- 动态监测机制:建立涵盖身心健康、学业表现、社会适应等维度的成长档案,实施季度评估;

- 司法激励干预:建议监狱管理局将子女帮扶成效纳入父亲改造考评,以亲情纽带促其悔过自新。


案例成效


1. 及时干预阻断危机扩散

同心学校"爱心妈妈"团队在家庭变故初期快速响应,精准识别监护缺失风险,于事件发酵前将兄弟俩纳入保护体系,有效避免了未成年人因家庭失能陷入生存危机或心理创伤扩大化。

2. 创新监护保护模式

通过"类家庭教育"集中照护机制,构建了兼具机构专业性与家庭温情的过渡性养育环境,既保障基本生活需求,又维系了儿童成长所需的情感联结,实现了司法干预与人文关怀的有机结合。

3. 教育权益双重守护

针对性实施学业保障计划:对学业优异的哥哥采取重点培育,保护其升学竞争力;对处于学习启蒙期的弟弟进行发展性引导,确保教育起跑公平性,实现精准教育帮扶。


4. 心理危机立体干预

通过环境转换、情感陪伴等专业介入,为经历重大家庭创伤的儿童构建心理安全网,阻断代际创伤传递,同时通过家庭系统支持间接缓解母亲心理危机,维护家庭单元完整性。

5. 特殊群体帮扶机制创新

将该案例形成"司法困境儿童"救助样板:建立"家庭变故预警-快速评估响应-替代监护衔接-发展需求保障"的全链条工作机制,为涉毒人员未成年子女帮扶提供可复制经验。

6. 社会治理协同效应

彰显社会组织在未成年人保护体系中的枢纽作用,通过"行政+社会"协同机制填补政策执行缝隙,实现司法惩戒与社会救助的有机衔接,推动儿童福利体系向纵深发展。


结语


长汀县同心学校“爱心妈妈”团队以政策为依托、以儿童需求为导向,用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关怀破解涉毒、服刑人员子女的成长困境,不仅挽救了个体命运,更探索出一条“政策精准落地、社会力量协同、儿童权益优先”的基层实践路径,为革命老区困境儿童保护工作提供了鲜活样本。


扫码支持公益

~欢迎转发、传递爱心~


温馨提示:未经允许,

请勿引用推文资料作为其他宣传素材

机构信息

机构名称:长汀县同心学校

社会统一信用代码:523508213998493988

使命:让弱势的困境留守儿童、老人享受到温暖和尊重。

愿景:以慈为怀,众善合流,使弱者有助,贫者有扶,幼困有养,孤老有依。

信条:尊重、感恩、务实、及时、服务

服务项目:“困境生福地”困境儿童助养助学项目,“绿伞”儿童全面性教育项目,“零距离”长者关怀项目,“和你在一起”留守儿童关怀项目,”赋能启智“困境儿童素养教育项目,急难救助专项,义工培训等各类公益课程。



撰文 |珊娜

图片来源 |珊娜

微信编辑 | 淑丽

责任编辑 | 珊娜